首页 - 新闻资讯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气候区围护材料耐久性及其与功能性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 成果评审会顺利召开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气候区围护材料耐久性及其与功能性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 成果评审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0-08-14
676 次浏览
  

近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典型气候区围护材料耐久性及其与功能性协同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三项研究成果评审会在宛平南路75号2号楼4楼会议室顺利召开。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研发中心主持召开了成果评审会,参与评审的有全国砌体结构委员会秘书长高连玉教授级高工、中国建材集团教授级高工郅晓、同济大学王培铭教授、浙江大学钱晓倩教授、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孝庭教授级高工,同济大学张雄教授,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材料与固废利用研究所、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课题组成员都出席了会议。

会议伊始,同济大学张雄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首先向各位专家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重点工作以及各课题之间的联系。课题负责人院副总工赵立群向各位评审专家介绍课题的立项背景及主要内容,以及课题参与单位的各子课题研究情况。随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材料所总工陈宁等代表课题组做成果汇报。课题成果分为三部分内容展示,分别是:①《围护材料劣化机理、耐久性分析模型及评价方法》;②《围护结构耐久性和功能性协同设计理论》;③《围护结构耐久性和功能性协同设计指南》。通过成果质询及答辩,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成果评审,并认为课题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课题针对围护结构材料耐久性低、功能性弱、工业化程度低等现状,全面模拟了围护材料真实服役环境,通过研究围护材料在复杂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长期服役行为,揭示围护材料耐久性劣化机理,建立了围护材料耐久性分析模型,结合现有标准规范中对围护材料耐久性评价指标的规定,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围护材料耐久性表征与评价方法;基于环境因素应力化理论、围护材料耐久性分析模型,通过开展围护材料及系统的功能性与耐久性协同提升技术研究,以及探明围护材料系统湿气迁移特性,提出了基于材性设计、外部关键处理等构造设计及围护结构保温一体化设计的围护结构耐久性和功能性协同提升设计理论与方法,结合维修保养技术,确保其在目标使用年限内安全使用,达到与主体结构同寿命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典型气候区的围护结构及以墙体和保温为主的围护材料的实际设计及工程经验,依据围护材料耐久性与功能性协同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具体化、典型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化、性能特点与经济性平衡化的基本原则,形成了适用于全国典型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围护结构设计指南。


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为典型气候区的围护材料耐久性与功能性协同提升绿色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实现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同寿命,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徐汇本部] 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

  • [莘庄园区]上海市申旺路519号

  • [金山园区]上海市金流路892号

联系我们
021-643908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