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难忘一课,会讲故事的历史建筑守护者——记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

难忘一课,会讲故事的历史建筑守护者——记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

发布时间: 2022-10-19
577 次浏览
  

10月19日,劳动报《劳动观察》特别报道了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多年来,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历史建筑安全、保护建筑承载的历史文脉,是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务。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


每次走进上海宋庆龄故居,上海建科项目团队都会先去看看里面的古树名木。故居里现有古树名木34株,每一株都建立了数字档案,方便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


自2015年起,依托上海建科在历史建筑保护和修缮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搭建了优秀历史建筑安全管理和监控平台,并助力故居入围“上海市首届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工作室现有成员18名,致力于聚焦历史建筑结构性能精细化评估、数字化检测技术在历史检测鉴定中的应用,以及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等领域的科技研发。保障历史建筑安全、保护建筑承载的历史文脉是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务,工作室参与了中共一大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等数十处红色革命纪念地的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并服务了四行仓库、武康大楼等百余处承载上海历史记忆的标志性建筑。工作室成员对于每一幢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都能娓娓道来,他们一直在用心“阅读”历史建筑。


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历史建筑安全、保护建筑承载的历史文脉,是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务


历 / 史 / 故 / 事

精细技术,助力历史建筑红色文化基因传承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始发地,工作室在参建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时,大家都为石库门建筑是党的诞生地而感到骄傲。为了让历史建筑“延年益寿”,实施过程中细致、全面地调查了建筑的结构、损伤及材料性能,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原有建筑的扰动。


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上海宋庆龄故居34株古树名木建立了数字档案


2010年工作室开始四行仓库文物勘察工作,由于房屋经过多次加层改建,存在历史图纸和改造图纸缺失的问题。为了考证抗战时炸毁外墙的具体位置,工作室成员们将整面墙的粉刷一点点凿除,通过现场技术勘察,反复比对历史照片,最大程度还原了抗战时期四行仓库外墙的风貌,有力地保障了历史建筑红色文化基因的完整传承。


科 / 技 / 故 / 事

数字孪生,实现历史建筑可视化和实时化管理


位于淮海路1843号的上海宋庆龄故居,经历过多次大修,传统的图纸记录方式难以承载修缮过程中的海量数据信息,通过数字全息的记录方式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难题。工作室在创建故居数字孪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各类监测手段和平台技术,建立了历史保护建筑有效数据库,从而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可视化和实时化管理。


同时,在上海建科数字化产品服务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工作室还研发了VR、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测量等多种技术,集成了多种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历史建筑的云游览和虚拟展示,让历史建筑的科技故事更加精彩纷呈。


李占鸿“历史建筑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以科技赋能“海上第一名园”张园重生


工作室曾受邀给中小学生授课,有学生问:“修‘老’建筑的意义是什么?”历史建筑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护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历史建筑守护者们的重要使命。重建于北宋的龙华塔,在其后近千年时间里一直是上海的“最高”,而这个“最高”的记录从1934年83.8米的国际饭店到2014年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只用了短短的80年,“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就是中国力量和上海速度的故事,也是上海建科‘为城市、为未来’的故事。”李占鸿说。


  • [徐汇本部] 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

  • [莘庄园区]上海市申旺路519号

  • [金山园区]上海市金流路892号

联系我们
021-64390809-211